寻找现代心灵桃源,这些中短篇新作如何书写(叶弥、姜明、姚鄂梅、张惠雯)|期刊微观

发布日期:2024-09-15 15:20

来源类型:小微讲电影 | 作者:伯纳德·库里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新澳门天天开彩资料大全】【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天天好彩资料】【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正版免费资料大全新闻】


当下许多作家将自己最新的创作理念和现实描摹演绎在中短篇小说之中,多年后它们会纷纷进入书籍,但第一时间承接这些故事的仍然是文学期刊。本报开启的“期刊微观”新栏目,从近期推出的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出发,为读者解读新作,以及变化中的文学创作趋势。


本期聚焦四位作家新刊发的新作,分别是叶弥短篇小说《隐居桃花源》、姜明散文《八千年的凝视》、姚鄂梅短篇小说《单眼凝视》、张惠雯短篇小说《空港》。









在语言中觅得心灵桃源


叶弥短篇小说《隐居桃花源》,刊于《江南》2024年第3期


文 / 林伊雯


作家叶弥的短篇新作《隐居桃花源》,是一篇围绕语言力量与自我存在的作品。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屑,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形形色色的语言逡巡其间,钩织起水墨淡雅中的心流蝶变。


小说的核心落脚点在于“语言”和“自我”,并由此衍伸出多层对照关系。层叠的多元并举仿若山野间拂动竹林的熏风,也恰似晴夜里留恋明月的云絮,相互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态势。两大个性迥异的花卉成为矛盾对立统一的象征:清高孤傲的梅花意味着苦寒,老大哥等世俗朋友们以梅花劝诫戒毒归来的张耀奇,要求他对腊梅敬而远之,磨去身上的尖刺,即摘除强烈的自我意识,投身庸常的现实生活;感情上果断抽身的王丽丽便是转瞬即逝的梅香,片刻的语言交汇依旧停留在陌生的维度。恬淡盛放的桃花则是喜庆的使者,它们引出“桃花里”大智若愚的两位老妪,送来解救自我、疏导性灵的一剂良方。与此同时,桃花源弄堂里的素心腊梅流溢芬芳,或许正印证着着两种生活态度在更为高远的人生境界上悄然合一。



以个体故事为切口,推溯演进语言的辩证功效,是小说情节延展的基本方法。一方面,主人公张耀奇长期囿于语言构筑的囹圄之中。他的梦想被剥夺,他的自我被压抑,他受“听话”的规训而终于失却自己本真的言语,因此愈发沉默脆弱,浸没在浪潮般反复起落、模塑每一个人的社会语境里。另一方面,小说借张耀奇潜意识中勃发的情感倾向,揭露儿童纯真散漫,他天然亲近两位老妪,正因她们的话语如孩童一般纯粹,无高尚低下,无令行禁止。事实上,身处错综社会关系中的我们,也长久地背负着语言的重担,对人云亦云中个体的“失声”“失语”习以为常。“桃花里”的张耀奇短暂逃离俗世目光,在背离社会常规的呼喊中首次发掘人生的意义,这一挣脱与冲破具有浓重的隐喻色彩。


社会语言裹挟中的人们将坠入焦虑防备的涡旋,自我意识的泯灭令他们跋涉在混沌的泥淖,便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所袒露的一般,人生是一个愚者所讲述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喧嚷尘世名来利往,话语的泡沫层层堆叠,在阳光下映射着斑斓的色彩,而泡沫破碎后唯余茫然若失的空幻。


何谓桃源?《隐居桃花源》中呈现了一种“身在无间,心在桃源”的生存范式,以此传达对现代社会语言功用和自我意识的深切关照:若我们尽力葆有独立精神,敢于诚挚地说出心中所思所想,不论置身何处,心中自有桃源。





以小见大的美学意蕴


姜明散文《八千年的凝视》,刊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7期

文 / 范藻


殊为遗憾,笔者错失了今年端午期间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有幸的是,遇见了姜明这篇散文新作《八千年的凝视》,犹如神游了展览现场,听见了由古及今的历史足音,沐浴着以字说文的思想光芒,更是感受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美学意蕴。


作者先是带我们看了良渚遗址的一个黑陶罐,但没有纠缠上面刻有的四个符号是不是“文字”,而是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一片龟甲说起。作者好奇地问:“贾湖龟甲上的这只眼睛,是人神之间的一座渡桥吗?八千年来它一直未曾合眼,那么它看见了什么?”扣住这个物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借助这只“慧眼”看到了发明文字的仓颉,看到了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看到了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一代代甲骨文大师。行文至此,作者由衷地感叹道:“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


这篇散文就从提取的这个不经意,还很可能被忽略的不起眼的物象——“眼睛”的凝视中,如长卷般地展示出泱泱中华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深刻地揭示了文字与文明的必然联系:“文字的发明让魑魅魍魉无以遁形,让丰收成为天意,让混沌蒙昧的天宇之间,出现了澄澈如洗的人的凝眸,以及晓畅明亮的人的交流。”这是在讲述文字,还是在阐述历史,是八千年前的这只“眼睛”洞穿的历史。


在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前驻足沉思,从一个个古老的文字里凝神观照,作者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文化人”身份,而是从“观展人”的角度,提出意味深长的疑问:“何以中国?何以汉字?”并感叹道:“我们民族是有底气的。最大的底气,恰恰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汉字。”是的,汉字,是中国艺术的故乡,更是中国精神的故乡。


那只张开了八千年的“眼睛”,今天终于与包括姜明在内的我们对视了。在那迷蒙而神奇的远古凝视中,在这清晰而深切的当代注视下,中国文字的魅力和意义得以彰显,这就是作者总结:“中国的汉字,连同与其相亲相爱的纸张、印刷,以细流涓滴之功,越来越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美学尊严。”


好一个“美学尊严”!它的含义应该是:象形文字传递的艺术神韵,书写技术生发的文明传播,汉字历史积淀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何其巨大的幸福——只是我们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解开“美学尊严”与“美感幸福”的奥秘,这或许就是作者以小见大的“美学意蕴”的真正答案吧。





凝视中的微光与暖意


姚鄂梅短篇小说《单眼凝视》,刊于《长江文艺》2024年第7期


文 / 夏海燕


小说《单眼凝视》是一篇讲述安全感的作品,和邻里互助有关,和婚姻状况相连,和内心秩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有关。


正对走道的一个摄像头,照出了现实生活中女人的不易。俞宁既要上班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小孩和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监控是她无奈下的选择。而李莉数次搬家,搬家的窘迫与中年女人的敏感多疑在镜头下逐一放大。一个小小的摄像头,揭开了女人们内心的疲惫、不安与沉重。


李莉因为错拿快递而被监控拍下,之后与邻居俞宁的生活有了纠缠:帮助找回对方走失的母亲,帮助叫醒还在沉睡未去读书的邻居儿子。这个在生活中“裸奔”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是有些微妙的小心思的。生活的冰山时时逼近,她需要给自己找一根“稻草”,尽管她曾经无数次披上铠甲手握长枪,尽管她竭尽全力保护女儿捍卫自己的生活,但“满地狼藉内心萧瑟”的情绪,不安定感终究是她内心的隐痛。



作家将机位架在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依然用“痛苦和疑虑”去探索每个人物的遭遇和命运逻辑,既符合常识,又将“虚拟人物落实到极具现实意义的情节中去”。理解了人物的情绪,也就理解了她们的动机和行为,痛点便是写作的着力点。李莉的痛点是什么?是七年时间搬了三次家,无房可栖身;是前夫未按照协议支付抚养费甚至还骚扰捣乱;是冬天搬家时“从头冷到脚的感觉”无人可倾诉……种种不确定性造成生活的戏剧化和人物的矛盾性,而小人物的倔强和互助呈现了现实主义粗粝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作家姚鄂梅曾经说过,“我喜欢在小说里表达理想和诗意。”《单眼凝视》的主人公虽然开篇陷入被窥视之境,但两个女人的交集并未定格于互窥互监、互踩互损之中,而是各自不易,相互理解。虽然在李莉需要视频证据的时候,俞宁拒绝了她。但文末“你不一定有那么恨他,他也不一定有那么恨你”,却道出了邻居的善意和好心。俞宁没有在恶劣的夫妻关系上火上浇油,而是阻止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级,从这个意义而言,是女人给予另一个女人的温情和保护,因为在李莉的视角下,前夫“变瘦了、变矮了,精神头也没以前好了,腰身都开始塌陷……”,这种凝视已经绝对不是恨了。


理想和诗意,是主人公身陷困境时校友的关照和那一箱螃蟹,是邻居俞宁的善意和保护,是李莉为女儿成长所做的一切努力……无数的疤痕里,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活的细节,有小人物的苦难,也有永恒的微光和暖意。





漂泊不定的记忆


张惠雯短篇小说《空港》,刊于《万松浦》2024年第4期


文 / 陶奕宸


作为海外华文小说作家,张惠雯常以其对情感与记忆、漂泊与还乡等母题的精准把握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其新作《空港》中,文本依旧延续了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与思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艺术层面的突破和创新。


《空港》的女主人公是辗转于新加坡、中国等地工作生活的博士,“她”与志远在二人共同好友忆云的撮合下相识,就此开始了一段横跨近十年的友谊。这十年间,二人始终保持着友谊以上、恋人未满的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遗憾错过。从情节看,《空港》并不复杂,但从主题与叙事技巧的角度看,它却可谓暗藏玄机。


第三人称的巧妙运用是《空港》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手段。整篇小说最重要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她”,另一个是“他”。志远常以“他”的形式出现,而作为叙事者的女主人公则自始至终以“她”这一符号示人。在二人以朋友身份交往的过程中,“他”带着“她”四处散步、观光,创造机会一起躲雨,主动承担接送工作……这段情节颇显浪漫,而第三人称的运用更是使“她”和读者一同抵达了情感的彼岸。跟随着叙事者的回忆,读者看到了犹豫不定、害怕亲密关系的“她”,看到了体贴善良、浪漫又绅士的“他”,以及最终选择结婚生子、走向琐碎生活的忆云。借助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读者得以更清醒地看清他们三者的选择与命运,同时洞悉他们的来路与去处。



观遍全文,《空港》中的时间可谓跳脱,且几乎没有出现明确的时间点,像“十多年前”“几年以后”这样的时间转换俯拾皆是,让读者和评论者必须细细梳理时空顺序,才能连缀起全文的脉络。这样的设计并非作家刻意卖弄,为增加阅读难度所为,而是符合记忆流动的规律,截取生活横断面所需。多地辗转不仅是作家个人经历的投射,还与作品中漂泊不定、转换无常的记忆形成了映照。在频繁的时空跳跃中,“樟宜机场”成为“她”生发回忆与感慨的催化剂,《空港》在实现意识流小说的穿插闪回效果之余,兼顾了传统线性叙事层层递进的流畅性。


在结尾处,作者终于解释了题名“空港”背后的意蕴——“她想到她其实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冲动啊,惊喜啊,出其不意的决定,那是人年轻时才会发生的事。到了某个年纪,就不应该期盼惊喜、奇迹……你有的只是平静,无风无浪的、真正的平静。”人们年轻的时候,就像一艘艘小船在空港中横冲直撞,在大海上漂泊无依;但等到行至中年,大多也都看清了变幻无常的世事,也就会像小说里的“她”那样,在岁月的磨洗下成为“空港”本身,风平浪静,不悲不喜。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楚王:

3秒前:从情节看,《空港》并不复杂,但从主题与叙事技巧的角度看,它却可谓暗藏玄机。

曾宇:

6秒前:它的含义应该是:象形文字传递的艺术神韵,书写技术生发的文明传播,汉字历史积淀的文化自信。

贝蒂·康姆逊:

5秒前:作者先是带我们看了良渚遗址的一个黑陶罐,但没有纠缠上面刻有的四个符号是不是“文字”,而是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一片龟甲说起。

赵金贵:

1秒前:“这是一种何其巨大的幸福——只是我们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